形态描述
背鳍Ⅱ-8;臀鳍Ⅲ-5;胸鳍Ⅰ-12;腹鳍Ⅰ-7。
体长51.5—500毫米。体长为体高4.1—6倍,为头长3.5—4.1倍。体长形,侧扁,腹部较宽圆。头长尖。头长为吻长2.2—3倍,为眼径8.1—20倍。二鼻孔互邻。眼侧上位,位头中央稍后,眶前骨在眼前缘下方有一向后骨刺。 口亚下位。马蹄形,不达眼下方。唇发达,互连,下唇中央唇方无颏突。吻须2对;上颌须1对,伸达眼后。鳃孔大,侧下位。肛门距腹鳍基较距臀鳍略近。鳔小,包于骨鞘中。鳞微小,显明,覆瓦状。侧线侧中位。背鳍始于体中央略后。臀鳍约位腹鳍基与尾鳍基正中间,较背鳍窄钝。胸鳍侧下位,尖刀状。腹鳍始于背鳍起点稍后,伸达肛门。尾鳍深叉状。体背侧淡灰色,腹侧淡白色。体侧有5—6黑横带。在大形个体内则呈不规则的斑纹。鳍淡黄色,背鳍与尾鳍有黑斑纹。
体长51.5—500毫米。体长为体高4.1—6倍,为头长3.5—4.1倍。体长形,侧扁,腹部较宽圆。头长尖。头长为吻长2.2—3倍,为眼径8.1—20倍。二鼻孔互邻。眼侧上位,位头中央稍后,眶前骨在眼前缘下方有一向后骨刺。 口亚下位。马蹄形,不达眼下方。唇发达,互连,下唇中央唇方无颏突。吻须2对;上颌须1对,伸达眼后。鳃孔大,侧下位。肛门距腹鳍基较距臀鳍略近。鳔小,包于骨鞘中。鳞微小,显明,覆瓦状。侧线侧中位。背鳍始于体中央略后。臀鳍约位腹鳍基与尾鳍基正中间,较背鳍窄钝。胸鳍侧下位,尖刀状。腹鳍始于背鳍起点稍后,伸达肛门。尾鳍深叉状。体背侧淡灰色,腹侧淡白色。体侧有5—6黑横带。在大形个体内则呈不规则的斑纹。鳍淡黄色,背鳍与尾鳍有黑斑纹。
生物学
为山地边缘河流中的底层鱼。主食鱼类。是鳅科最大的一种,可达5、6市斤。
国内分布
分布于长江中上游、西江上游